↑↑↑土土黃黃的色調,斑駁的土牆,幽幽深不可測的小巷,古老樸拙的氣息,迷人讓人流連忘返的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被譽為維吾爾族活的博物館.有一說法是"有人說不到喀什等於沒到新疆,不到高台民居等於沒到喀什".喀什是新疆最代表維族文化的城市,而來到喀什一定要來高台走訪一趟這有數百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傳統維族民居
高台民居是建於高40多米、長800多米黃土高崖上。這裡的維吾爾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輩的房上加蓋一層樓,這樣一代一代,房連房,樓連樓,層層疊疊,慢慢變成了樓上樓、樓外樓、過街樓,漸漸構成了多達50餘條的縱橫交錯、曲曲彎彎、盤旋上下的幽深小巷,猶如迷宮一般。
2009年我第一次來喀什,自己走在高台民居裡探險,這些神秘靜謐的小巷讓我記憶深刻,也拍下了一張至今仍讓我很愛的照片,我把它當成FB的封面照很久,一直捨不得換掉。這次又重返喀什,我又來高台找尋那記憶中的一角,拍下了一樣的照片,心滿意足了!
但有點讓人不捨與落寞的是...高台民居正要進行改建工程,就像恰薩古巷一樣,不知道它未來會變得如何,但我想...改建後的高台民居,那種古老悠遠的感覺應該會消失了吧...
因為太喜愛高台民居,所以總共來了兩次,每次都拍了一大堆照片,就怕以後再也看不到這些古老的房舍小巷一樣。這篇是第一次造訪的照片..
有名的電影"放風箏的孩子"是在這裡拍攝的!
2009年的遊記→2009暑假絲路+香港之旅~8/10 喀什-高台民居
簡單介紹一下高台民居的地理位置
高台民居在恰薩古巷古城和東門巴扎的中間
可以坐20號公車到東門大巴扎站下車.然後走5分鐘就到高台民居了。
也可以沿著艾提尕爾清真寺前的歐爾達西克路一直走.經過恰薩古巷那一區.也可以抵達高台民居.
高台民居正在改建中.大門口有警衛擋著不讓遊客進入.
如果想進入,我找到兩條後門可以進入,那兩個入口沒有警衛
第一條是沿著高台民居的大門口往下走,大概走一小段會看到一條小路,左轉後繼續沿著高台民居的建築邊走,會看到一個小階梯,往上爬就是了。
第二條是坐20號公車在東門巴扎下車,會看到公車站和高台民居之間有個大空地,走過空地往高台民居走,繞到後門也可以進入。
這裡就是高台民居的大門入口
記得那一天我帶小客開心地走到這裡.看到這個看牌.整個被震驚了
然後一個警衛走出來說"現在不開放讓遊客進入了!"
旁邊掛著讓人無言的布牌
其實這種講求"民族團結"的布牌與宣導文字.在新疆到處可見..
在高台民居內的牆壁上..也可以看到
因為我們苦苦地要求警衛
他後來就帶我們和另外一家人遊客往上走一小段路
但其實只是走一百公尺到距離入口處不遠處這家的古董店參觀
我們意思一下進去繞了一圈..
我心裡大哭"我想看真實的居住民居.不是要看這些貴桑桑的古董啦!"
警衛只准我們在古董店和門口這一區晃一下.不准再走更進去了
看著這一條幽深的小巷子..我們好想進去喔
但警衛催促我們快點離開了!只能參觀這麼一小小段而已..
另一家人的男主人老伯伯失望的說"我好多年前來過.很想再進去一次".但警衛不肯放人.
我跟小客說"走!我帶妳走後門進去!"
這條後門是我2009年來時.從正門買票進去參觀完後離開的後門.我對當時走的路還有點印象.
走出大門往左轉.沿著大門旁的人行道繼續往下走
遠遠地可以看到高台民居在後面
很像是一團黃色的高土堆
房子看起來都舊舊老老的
接著會看到一個小小的階梯.往上走就是村莊裡了
在旁邊的村人用好奇地眼神看著我們.他們一定心想"這個階梯有什麼好拍的"XDD
這階梯還沒走完.可以看到左邊有一間土陶手作坊
高台民居的維吾爾地名意為高崖土陶.乃因古早時代這裡居住的多是生產土陶的手工藝人.
但我們走訪兩次高台民居.只找到兩家土陶手作坊.(但網路上有看到寫著七八十家)
這是其中的一家
一走進去就看到有個土陶工作室.一個師傅正在認真的手作著
師傅可能不懂漢語.也可能是他太專心了
他一直專注於手中的作品.沒有理會旁邊的我們
工作室堆滿了一大堆陶碗陶杯
底下這個洞是燒窯的
走出工作室.裡頭有個販賣區.都是土陶的完成作品
顏色和圖案都好特別..我最愛這種東西了
買了什麼戰利品..會再寫一篇介紹
走出土陶手工作坊.我看到熟悉的一畫面
這個角落是我2009年曾經自己自拍的地方.那張照片至今仍讓我喜愛不已
就是這張照片
當時我一個人旅行.沒有人幫我拍照.
我一個人繞完高台民居後.看到小巷旁有個小石板.就把相機放在上面按10秒自拍.拍下了這張有意義的照片
我如法炮製.也把相機再放在這平台一次.想再複製一樣的回憶
但這天太晚來了.天氣也陰陰的.不像2009年那次有燦爛的陽光
拍出來的照片沒有陽光和陰影..
(後來第二次再來有陽光.拍出來的感覺更像一點)
在那個角落拍了無數張照片後..可以心滿意足地開始探險了!
高台民居內小巷子彎彎曲曲.很容易迷路
有個小技巧..只要跟著六角形的花紋地磚走就沒錯!
這個六角形地磚代表是有路可以走的
沒有鋪地磚的長條形磚頭.則是死胡同的意思.彎進去可能是住家.就不要走..
照著六角形花紋地磚.一起去探險吧~~
這裡的建築都灰灰土土的.房屋是用泥巴、磚頭和粗木搭建而成
維族人把木頭的樹枝去掉.不用其他任何加工.直接用來架構和支撐屋頂、閣樓和陽台
我很愛拍這裡的門.我覺得很古著可愛..想把這些有特色的門聚集成一篇文章作記錄
門上面的大鎖也很有特色
雖然每條路都長得差不多.很容易迷路.
但我覺得在這裡迷路是一種樂趣與享受.每一個轉彎處都是一個驚喜.每一個角落都是一種美.
怎麼樣走也不膩..我可以在這裡繞很久也不會無聊
經過微開的門.我都會偷偷的探頭看一下..很好奇裡頭的情形
網路上找到介紹這裡建築的一段話"這種建築風格起源於在這裡長期居住的維吾爾族的一種風俗:每家人若是增加一代人口,就要在上輩的房上加蓋一層樓,所蓋的房屋,不用規劃,不需審批,完全根據自家居住需求,利用地勢,隨意建造,於是新房就以原住地為軸心,向高空及四周延伸,如此這般,一代一代地延續了上千年,就形成了房連房、樓連樓的層層疊疊的格局。"
這是過街樓.一樓是讓人車走的通到.樓上是住家
我覺得一個古城迷人的地方.除了建築有特色外.一定要有人居住、生活.否則就是空洞的城而已.
我喜歡高台民居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這裡是真正有當地人生活在此.有人氣與庶民的氣息.
看到小孩在家裡巷口打鬧嬉戲.可愛極了
走過長長的懸空樓.另一端是什麼呢
我聽到了閒話家常的聲音..原來是有幾個三姑六婆在聊天
這是小客拍下我正認真拍照的畫面
可愛的小孩
每一處的景觀都讓人忍不住按下快門
不知不覺地.就繞了一圈
大門口處正在做禮拜的虔誠維族人
走出了大馬路.看著眼前的車水馬龍.
和剛剛在小巷內彎彎曲曲灰灰土土的那些畫面形成了好大的對比.一時無法適應..
喀什已慢慢地改建成熱鬧繁華的大都市.
真心地希望這些老建築能夠保存下來.
否則喀什跟中國其他建設中的城市又有何區別呢?值得再讓人千里迢迢地為它而來嗎